2020-12-16 09:48:45
点击量:次
信息来源:大通社编辑:王爽作者:周雨琳 陈芷怡 颜菲 覃茏光审核: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对于我校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罗洪斌教授来说,医学事业是他的终身追求,即使荆棘丛生,也要乘风破浪。
勤能补拙,蜕变非凡人生
第一次见到罗洪斌,是在他的办公室,两张大大的桌子,桌面上堆着满满当当的书籍和文件,墙上挂着一摞摞厚厚的报告,报告旁贴着一张看不见空白的课表。除此之外,不断响起的手机铃声,来去匆匆的步伐,这些一同构成了他的一天。忙碌,是他给人的初印象。
1989年,罗洪斌毕业于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医学部,大学专科学历,一晃就在利川市的一个乡镇卫生院整整工作了十四年。2002年,34岁的罗洪斌决定备战考研,提升学历、拓展学科专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他考取了贵州医科大学。
那时候信息交流不便,没有人辅导,信息也不对称,罗洪斌一边上班一边准备考研,其中困难不难想象,而成功的秘诀唯有两字,那便是——努力。“哪有那么多天才,不过都是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罢了,”在备考的那段时间里,“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我只要一有空就待在寝室里,记单词、背作文、做试卷”。回忆起当初苦读的日子,罗洪斌感慨万千。读研期间,他为了缩小和其他同学的差距,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英语不行,就每天背至少50个单词并精读英文文献和专著。
“勤能补拙是良训。”这句话不仅是罗洪斌的人生格言,同时也是他的真实写照。无论是读研还是读博,罗洪斌都很好的践行了“勤能补拙”。
栉风沐雨,耕耘学术沃土
《资本论》中记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读研究生的时候,罗洪斌跟随导师杨明教授做阿尔兹海默病流行病学调查,偶然遇见了一位患早老性痴呆患者。在查阅文献试图寻找这一疾病的发生机制时,罗洪斌发现尽管学术界对阿尔兹海默病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其详细发病机制却一直处于混沌阶段,有待更进一步探索。罗洪斌立志解决社会和大众关心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由此他开始了对于阿尔兹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读博期间,由于原有的研究方向和现有方向差距较大,导师王建枝教授并不看好他。“罗洪斌是个积极刻苦的学生,当时他为了向我和同学们证明他的实力,就日夜在实验室查文献、做实验。有的实验物品是有毒性的,甚至有一次他因高烧休克而被送往医院。”王建枝教授回忆道。
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罗洪斌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新成绩,发现了该病一个新的发病机制,“这让我对此大吃一惊!”王教授说。后来该学术论著在导师指导下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上,引起学术界积极反响。直到现在王教授还经常表扬他这种积极向上、努力探索、不辞辛劳的学术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会后悔的,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从事科研。”罗洪斌坚定地说。
亦师亦友,尽心培育桃李
从教十余载,罗洪斌一直很重视“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在他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很有必要。
罗洪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教学改革,加强医教协同,将临床与教学紧密结合。在附属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教学改革中实行上午导师带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下午和晚上学生再带着临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将学生们的成长成才视作是他工作的天然职责,也是他向自己忠诚的事业交上的一份答卷。
研三学生赵倩,跟随罗洪斌研究中医药防治脑病,主要研究疾病也是阿尔兹海默症。在她眼里,罗洪斌是一位寓教于乐的教师,“罗老师的课讲得很好,他会把很多专业的、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很风趣,也很好理解。上罗老师的课让我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而大四学生薛林峰认为罗洪斌是一位严而有度的教师:“印象中的罗老师是严厉、做事细致的一个人,在课堂上常常是严肃和认真的。然而在课堂之外,罗老师又像是亲切平和的老朋友,对我们十分关心。”
罗洪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桃李之花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罗洪斌说,教育不仅是注满一桶水,更应该是点燃一把火。在教学中,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掌握良好的思维能力,淬炼出自己终生学习的能力。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无论是教师、医生,亦或是科研工作者,罗洪斌始终心怀大爱,相信未来的他会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有更大的建树,所到之处遍地阳光,心之所向处处温暖。
(记者 周雨琳 陈芷怡 颜菲/文 覃茏光/图)
(责任编辑 王爽 雷文欣)